近年来,两江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市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工作要求,聚焦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城市建设等关键领域,加快建设成为带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5年上半年,两江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8.4%、高于全市2.8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稳固。
聚力产业升级 提升发展质效
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方面,新区完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建立健全要素资源供给与企业亩均效益紧密挂钩机制,对A、B类企业,在用能、用地、融资、创新等8大核心要素上给予优先保障和倾斜支持。同时建立“属地街道园区+主管部门+产业链办”协同机制,运用“亩均十五法”对低效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改造提升。改革实施以来,新区规上制造业企业亩均核心指标实现跃升,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分别增长30.9%、15.5%。
在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方面,建立由党工委主要领导任总链长的“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构建“1+1+3+N”工作体系(即1名链长、1名链办负责人,新兴产业公司、行业部门、园区各1名专职人员,以及规资、市场监管等N名要素支撑单位专职人员,全面梳理各产业链空白领域及重点发展方向,强化龙头引领、产业衔接、补链强链。
在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新区持续推进“标准地”改革,促进企业按“标准地+M0”、“标准地+租赁”、弹性出让等方式使用土地,实现工业用地“标准地”100%覆盖。并全面清理已供未建工业用地、闲置土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运用“预告登记转让+政策组合拳”模式,贯通“预告—建设—转让”链条,完成全市首宗土地预告登记转让。
强化科技创新 厚植发展优势
一方面,新区积极推动科研院所市场化转型。加快新型研发机构“一院一策”改革转型,深度链接新型研发机构母校母院优质创新资源,打造“研究院+科创园”模式,以“拨投结合+直投+基金”多元化支持体系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优化约20亿元科研资金使用计划,新引育科技企业30家,院企联合研发项目300余项。
另一方面,加快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建立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库和“部门—园区—街道—专业机构”四方联动工作机制,2024年新增科技型企业708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5家,数量全市第一。同时,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创建9个市级产业创新综合体,集聚长安全球研发中心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超500个,新培育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创建10个市级中试平台,4个入选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并全力推进明月湖实验室建设,构建“实验室决策—平台公司整合—项目公司落地”联动机制,引进科研团队40余个、国家级人才50余人。
此外,新区持续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西部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与华为等共建人才项目和工程师技术中心,成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教联合体、重庆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储备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2000余名。开展“教育+人才+科创+产业”实践探索,构建明月湖科创园模式,累计发掘创业者8000余名、潜在创业项目550余个。
推进绿色发展 创新生态模式
在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上,新区率先构建“2+1+3”政策框架体系,创新建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政银企”气候投融资对接平台,注册企业14973家、入驻金融机构21家、入库项目567个,促成51个项目落地、融资金额177亿元。并与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等建立通信机制,打造企业碳排放核算、政府碳排放监控为一体化的数智双碳平台。
在创新清洁生产审核模式上,建立了汽车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体系,搭建清洁生产智慧服务平台,实现“自动审核+方案匹配”智能化审核流程,审核时间从90天压缩至10天,形成“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技术机构支撑、产业链辐射”的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清洁生产模式。
在深化环评改革上,获批开展国家级环评改革试点,实施“豁免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衔接”,以园区规划环评为统领,统一核算园区污染排放强度,免去单个项目环评审批环节,着力推动项目环评模式从“一厂一册”向“一园一策”转变,单个项目环评审核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平均节约环评编制及审批时间约3个月,降低企业成本6—20万元。
拓展开放领域 深化国际合作
在完善通道功能方面,聚焦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完善软硬设施配套,推动果园港多式联运基地建设,持续提升通道服务保障能力。同时,加快数字口岸建设,提升口岸通关、全程物流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有效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
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开行963班次、同比增长37%,货值90.5亿元、同比增长82%,果园港临港片区进出口额270亿元、同比增长170%。
在强化外向型产业引育方面,依托果园港规划建设临港经济片区,大力发展面向汽车、装备、电子制造产业的保税仓储、展销等“保税+”业态。并积极谋划扩建“渝车出海”基地,推动汽车KD件枢纽建设,协助汽车及零部件等企业持续拓展海外市场。
2024年汽车及零部件进出口394亿元、同比增长20%,电子信息进出口349亿元、同比增长9%。
在强化国际开放合作方面,积极对接港资港企项目、充分链接全球资源,打造渝港合作示范区。同时依托明月湖加快导入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办学合作,探索打造中新(重庆)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标杆园区,累计签约中新合作项目90个、金额超111.5亿美元。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
在优化教育资源方面,新区加快集聚优质教育资源,直管区累计建成投用中小学93所,可提供学位20.1万位,优质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过85%。另一方面,持续扩容优质医疗资源,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医疗卫生诊疗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630家,其中三级医院8家、二级医院12家、一级15家。
此外,宜居住房供给持续升级,出台支持带方案招拍挂、支持分段办理手续等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在全市率先兑付“2024年两江新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政府补贴,节省市民购房成本。
同时全力打造公园城市样板,推进“增绿添园”,完善城市绿化功能布局,已建成公园150余个、绿道300公里,绿地率达40.1%、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2平方米。(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