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自家土地零散,种庄稼收入没保障,现在建起了现代化蔬菜大棚,还能稳拿分红,日子踏实多了。”说起如今的生活,重庆市巫山县平河乡起阳村村民刘广云满脸笑意。曾经,平河乡这片坐拥72%森林覆盖率的山区,因产业单一制约发展;如今,通过锚定“旅游+农业”双轮驱动,深化民生保障与基层治理,平河乡正以实干为笔,在1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出产业兴旺、民生幸福、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据了解,平河乡因水得名、因水而美,更因水而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扣巫山县“1+3+2”产业布局,以“一河一区两片”为产业引擎,让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巫山县平河乡起阳村现代化蔬菜大棚。邓蕊 摄
旅游破局:从“藏在深山”到“网红打卡”
“以前游客来平河,顶多看看风景就走,现在能漂流、住民宿、体验农耕,玩上一整天!”平河乡宣传委员邓林军介绍,为打破“山区难搞旅游”的思维定式,当地从资源梳理、业态创新到品牌推广全链条发力。
精准挖掘资源。系统梳理峡谷、瀑布、嬉水、原始森林等4大类13项核心资源,编制《平河乡旅游三年攻坚计划》,将27项任务分解到专班,实行“挂图作战”,同时建立6大生态保护机制,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
巫山县平河乡五里坡大峡谷漂流。邓蕊 摄
打造特色业态。以平定河为中轴,创新推出“日览山水画卷、夜赏星河灯影”的五里坡大峡谷“昼夜双漂”项目,自今年7月9日营业以来,累计售票超1万张,门票收入达38万元;打造九门洞小院农旅综合体,新增农耕体验、水上乐园等项目,带动17家农家乐、13家民宿落地,形成“院落即景区”的新模式;串联瀑布、研学点等推出“8公里大峡谷观光带”,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巫山县平河乡九门洞小院农家乐。(供图)
打响品牌名气。线上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巫山信息网,在抖音、公众号发布宣传内容1000余条,总浏览量超6000万次,获央媒、市媒多次报道;线下承接团建、研学活动20余场,成功承办“渝网盟2025年互联网大会”,让平河旅游从“区域热点”变为“重庆名片”。
截至目前,平河乡累计接待游客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2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12万元。
农业提质: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增收”
“以前种庄稼看天吃饭,现在大棚里种苹果丝瓜,亩均产值超5万元,年底还有分红!”起阳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平河乡农业产业的转型成效。当地以“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为方向,构建多元种植养殖矩阵。
主导产业攻坚。将脆李作为核心产业,打造“一大四小”示范园,目前种植面积达3200亩,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建成130亩现代化蔬菜大棚,种植苹果丝瓜、圣女果、羊肚菌、葡萄等高效作物,下一步还将拓展200亩种植面积,力争三年内达到5000亩规模。
巫山县平河乡龙潭村水产养殖基地。(供图)
多元产业布局。在低山片区发展柑橘2000亩、核桃3000亩,高山片区种植魔芋500亩、中药材1000亩,形成“低山果、高山药”的差异化布局;养殖业同步发力,全乡生猪存栏3500头、肉羊1100只、七彩野山鸡超1万只,“鲢鱼+生态鸭”水产养殖项目落地投用,实现“种养殖并举、高低山互补”。
巫山县平河乡龙潭村泽松畜禽养殖场的七彩山鸡。邓蕊 摄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该乡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71元,同比增长6.48%,增速位列全县第3名,实实在在的收益让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治理为基:“平安 + 效能” 同步提升,营造安心发展环境
在集体经济夯实基础的同时,平河乡同步推进乡风治理与环境整治,让乡村既有“经济活力”,更有“宜居魅力”。
基层治理中,平河乡深化“141”基层智治平台与“小院家”院落微治理平台应用,累计搭建103个“小院”治理单元,高效办结网格任务10871件、闭环处置网格事件860件,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乡里推行“积分制”管理,运用“看、摸、问、闻、访”五步工作法动态评选清洁文明户19户,创新“积分换绿植·文明挂灯笼”激励机制,发放绿植、灯笼等美化奖品142件,让“共建共治”成为村民共识。
环境整治方面,平河乡扎实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站、垃圾池,配备垃圾桶;改造污水管网2.5公里,惠及326户居民;完成改厕、配建公厕,目前全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率达100%。
如今,走进平河乡,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庭院、点缀其间的绿植灯笼,勾勒出一幅“村美、人和”的宜居画卷。
巫山县平河乡五里坡大峡谷瀑布。(供图)
平河乡乡长王祥学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1+3+2’集体经济模式,优化文旅业态与乡风治理,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全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巴渝和美乡村新画卷。”(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