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16日电(记者 谭英姿 邓蕊)8月15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一行走进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深入探寻其如何将竹山转化为金山,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效益的发展路径。
初冬暖阳下的猎神村。熊伟 摄
据猎神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宗寿介绍,该村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核心区域,面积6.4平方公里,有1300位村民,这里森林资料丰富,8000余亩的森林中,6000余亩是成片的竹林。同时,地下还蕴藏着煤、石膏等矿产资源。
过去,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猎神村依靠家家户户造纸,乱砍滥伐,四处兴建石膏矿厂,加上煤矿开采,遍地“天坑”“白肚”,“竹子经济”“石头经济”在富裕竹山的同时,更给生态安全埋下了隐患。
当地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组织猎神村党总支前往浙江学习并下定决心,摒弃矿山经济,借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学习安吉经验、借鉴德清做法,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发展道路。
无人机拍摄的猎神村。向成国 摄
面对过往“竹子经济”“石头经济”带来的生态创伤,该村以系统性思维打出生态修复组合拳,为此推出多措并举的生态修复方案,从矿山治理、水环境改善到森林生态优化全面发力,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转变。
一是实施矿山修复,变“靠山吃山”为“养山护山”。全部关闭了境内全部5座石膏矿,并制定了以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恢复为辅的综合整治方案。同时,划定生态保护区,将保护区内的竹林、湿地等生态空间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现从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到全力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
二是开展水环境治理,变“污水废水”为“治水兴水”。该村创新性地利用乡村小微湿地吸纳、净化地表径流的功能,采用“湿地+环境治理”模式,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设乡村污水治理小微湿地。通过实施场镇尾水生态净化、雨洪管理、污染控制、水源涵养等措施,构建乡村湿地有机体,成功消除黑臭水体。其“黑臭水体治理‘5653’梁平经验”入选首批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
三是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变“砍林伐林”为“造林育林”。该村划分林地保护红线,大力实施宜林地造林和迹地更新、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森林彩化及多样性提升等工程,优化森林结构。至今,已培育公益林6900余亩,改造竹林6500余亩,栽种各类树木30000多株,森林生态得到有效保障,自然面貌焕然一新。
竹山镇猎神村矿咖民宿内,七彩石池与玻璃房交相辉映。熊伟 摄
在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基底的基础上,该村为深化改革激活力、赋能产业转型也推出一系列精准举措,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价值转化,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持续转化。
一是统一经营管理。该村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启动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组建猎神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联合社带领村民利用多种经营资本、引入多种经营主体、开展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引进国有资本百里竹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流转林地7400余亩,解决了林权碎片化、经营分散化的问题。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为其办理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不仅保障了业主经营权利,还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认可,拓宽了融资渠道,为高产竹林精准培育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强化资源利用。该村利用集体资本发展林下种植竹荪菌130亩,拥有笋竹制品、竹木制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5家,培育农村电商30余家,并建成集餐饮、住宿、购物、竹编体验于一体的猎神巷商业街。曾经的森林资源如今真正成为了村民的“摇钱树”。
三是挖掘生态价值转化潜力。该村积极延伸林旅产业链条,打造康养民宿品牌。引入重庆怡幽谷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亿联集团等民营资本,共同建设“梦溪湉园”“墨林竹院”民宿,擦亮“全域康养·四季度假”品牌。这一举措带动村民发展竹家乐40余家,盘活闲置农房,引进餐饮、咖啡吧等商户16家,成功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2024年,猎神村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村集体经济通过林地流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产业经营等方式增收248万元、分红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6万元。猎神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近年来,猎神村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民宿、康养、露营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游客深度沉浸于这里优美生态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滚滚财源,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展示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据了解,梁平是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当地以小微湿地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极具梁平辨识度的湿地保护与利用路径,成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以“小微湿地”著称的国际湿地城市。2024年,梁平区开拓性地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全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产品总值达到17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