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是中国最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座石窟,也是石窟寺艺术在中国发展的高潮与尾声,它们一北一南、一先一后,勾勒出石窟寺艺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清晰线索。如今,这两座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即将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25年6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年中大展“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将首次以联合展览的形式,为观众奉上一场“敦煌+大足”的双倍盛宴。
看点一:敦煌大足 时空对话
为推进西部地区文化交流合作、活化利用丝路文化遗产,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安岳石窟研究院、广安市博物馆、重庆两江贝岭博物馆等11家单位共同策划此次大展。这是敦煌与大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首次联展,共将展出展品200余件/套,其中国宝级文物2件、国家一级文物15件、国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8件,复制洞窟6座。展览精选敦煌、大足以及丝路沿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艺术珍品,通过实物展示、整窟复制、数字化呈现、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带领观众感受千年石窟穿越时空对话的宏伟与震撼。
看点二:重磅精品 集结亮相
见证丝路的国宝:高善穆石塔
国宝级文物,铸造于公元428年,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佛塔实物,此次为重庆地区首次实物展出。石塔通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塔身的黑色玄武岩历经千年而光亮如新。
这座不足半米的石塔上,藏有多个丝路文明融合的线索:
第一,石塔出土于甘肃酒泉石佛湾子,是佛教沿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实证。
第二,塔身汉字铭文有“北凉承玄元年”“高善穆为父母报恩”字样,显示出河西地区民族政权、儒家观念、佛教信仰相互融合的历史。
第三,石塔核心造型源自印度,雕刻花纹中却有八卦、北斗七星等道教元素,被学者称之为“佛道混合造像碑”。
此外,石塔身上还有“北凉体”书法、汉服人像、僧人姓名等秘密,等待开展时为观众一一揭晓。
敦煌英雄的丰碑: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世所罕见的巨幅历史壁画。原作位于莫高窟第156窟(特窟),长8.55米,高1.08米,全景再现了晚唐名将张议潮率部历经十年征战,终于收复河西走廊、重开丝绸之路的历史场面,在敦煌壁画中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一,首开历史题材壁画先河。莫高窟壁画原本多为佛教题材,此图则是真实历史事件的直观呈现,不仅是敦煌儿女保家守土、浴血十年的珍贵记录,更开启了敦煌壁画以图录史的风潮,敦煌地区数百年民族融合的风俗风貌得以长留于石壁之上,《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功不可没。
其二,唐代绘画的大型实物遗存。唐代绘画传世极少,且因为唐纸尺幅有限,唐画多篇幅窄小,《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不仅篇幅巨大,且全图采用“散点+鸟瞰”式的布局,将军队、舞乐、车马等场面以及上百个人物形象有序穿插排布于横卷之上,是现存画幅最大、人物最多、绘制最为精致的一幅唐代出行图卷。
此次展览将完整呈现此图,观众可近距离观赏这幅传世巨作的精妙细节。
千年观音的中国美学:水月观音文物集合
水月观音,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周昉所创,描绘观音于月下水边自在闲坐、禅思愉悦的形象,一经出世便广受国人喜爱,古往今来造像众多,是最具中国美学的观音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除国内各大石窟寺、博物馆之外,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均有收藏来自中国的水月观音造像。
此次展览,首次集合了敦煌榆林窟、大足北山石刻、安岳毗卢洞、张大千临摹作品等多种水月观音文物实物或图像资料,代表着唐宋时期以及近代水月观音造像艺术的最高水平,观众可一次性饱览这一经典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丰富面相。展厅中心更以科技+艺术的双重手段打造“水月镜花”陈设场景,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
梁思成盛赞的石窟遗珠:大足北山观无量寿经变相龛
大足北山,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其石刻往往为宝顶山的光芒所掩盖,却保存着石窟艺术由北向南传入重庆的重要线索——晚唐观无量寿经变相龛。1945年,梁思成随大足石刻考察团参观北山石刻,这位遍览中国古建精华的学者,在观无量寿经变龛前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至为壮丽”的赞叹。
该龛高4.7米,宽3.6米,深1.2米,于山顶一块突出的山石上凿出,龛内完整详细地雕刻了《观无量寿经》内容,包括阿阇王囚禁父母、王后修行、西方三圣以及华丽的极乐世界等,故事情节丰富,画面一目了然,方便当时的善男信女们“看图说话”。该龛整体构图与敦煌莫高窟同题壁画相似,开凿时间早于宝顶山大佛湾百余年,使用了多种雕刻技法,是唐末宋初时,石窟艺术传入川渝路上的重要节点。龛中的亭台楼阁,均为据实雕刻,是记录晚唐建筑的重要史料。
展览将展出原比例复制龛,这也是该龛首次走出深山,来到更多观众的眼前。
避世千年的秘修场所:宝顶山小佛湾毗卢庵
大足石刻的创始人、总工程师赵智凤,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是什么促使他倾尽平生之力,在西南的深山中开凿出一湾惊世绝伦的石窟造像群?这些问题的答案,观众可进入“毗卢庵”中追寻。
毗卢庵,为赵智凤晚年为自己搭建的秘修场所,秘不示人,空间狭小,仅能容一人打坐,却装饰繁复,满刻佛象与偈语,包括巴蜀石窟独有的柳本尊自残十炼故事,以及数见于大足石刻的“铁轮顶上旋,不失菩提心”偈语等,都是赵智凤最为看重、也是大足石刻最具特色的造像与文字。
此次展出,是毗卢庵避世千年以来的首次面世,观众可通过预约进入庵内,真实感受大足石刻最核心的秘密。
“敦煌学”的起点:敦煌藏经洞与敦煌遗书
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开凿于晚唐,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 “打开中世纪亚洲文明的钥匙”,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最大的创伤之一,陈寅恪曾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说的就是藏经洞自发现以来,所经历的长达几十年的浩劫,洞内封存的上万件敦煌经卷流散海外、天各一方。此次展览,将展出上世纪流传至巴渝的数封敦煌经卷原件,以及敦煌藏经洞历史复原窟,为观众呈现1900年藏经洞开启时的壮观景象。
鉴于张大千在敦煌艺术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馆内另设张大千特展,展出川渝地区所藏张大千手稿、绘画真迹,欢迎观众朋友们一并参观。
看点三:科技赋能 深度体验
佛陀对话:AI技术为千年文物注入数字生命力,重塑文物展陈范式。基于大语言模型,实现北魏时期敦煌禅定佛像(莫高窟第259窟)与南宋时期大足释迦牟尼佛像(宝顶山小佛湾)真正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同时对观众而言,也是充满禅意的心灵启迪,引发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思考。
2.点亮观音:利用交互技术实现触觉反馈,使观众与电子屏合掌时能够实时生成图像,助力观音贴金。当观众达到一定数量,贴金面积遍布整个文物,就产生了“点亮”观音的效果。局部贴金与整体点亮,即是对文物修复过程及其成果的创造性展示。这一过程中的参与感与趣味性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保护之间的距离,也重构了文物的感知维度。
看点四:文物复原 活化遗产
整窟复制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唐,涅槃卧佛)、第3窟(元代,千手千眼观音)、第45窟(盛唐,最美彩塑)、第17窟(俗称“藏经洞”)和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第9号毗卢庵(禅定窟形制,连环画形式散点图)、北山石刻18号窟(整体构图与敦煌莫高窟同题壁画相似,梁思成赞此窟“至为壮丽”),让观众不用前往原址也能沉浸式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借由复制技术的数字孪生和物理克隆,打破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局限性,并防止过度消耗,兼顾文物的保护与传播。
展览期间,三峡博物馆还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工坊体验等活动,邀请敦煌学与大足石刻研究专家深入解读两地艺术的文化密码。
(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