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重庆两会正在火热进行,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明确提出“纵深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全方位协同、全领域合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在“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记者会上,重庆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和关键枢纽,并从5大优势和潜力、5个功能和作用、6大思路和发展路径对此进行解读。
在易小光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5大优势和潜力包括战略区位重要、产业基础较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放程度高。
其中,“产业基础好”体现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雏形显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优质粮油、生猪生产优势明显。双城经济圈市场空间广阔,能够辐射西部近3亿人口,联动东盟超过6亿人新兴市场,并拥有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2个国家级新区和重庆、四川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
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和关键枢纽,易小光认为双城经济圈要聚焦提升5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而言,一是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一体化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发挥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二是成为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双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三是成为西部地区改革排头兵,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发挥体制改革合力作用;四是成为内陆开放桥头堡,强化平台枢纽建设和区域开放合作,发挥对外开放活力作用;五是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深化绿色发展改革探索,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有了功能和作用,易小光为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6大思路和发展路径。
统一思想系统设计,统筹发展形成合力。树立川渝“一盘棋”思想,推动长江上中下游一体化,进而积极促进国际大循环,融入“一带一路”。
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建设全球重要制造业中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等。同时,加强产业链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区域发展动力。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夯实畅通内外循环基础。包括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共建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深化与东盟、欧洲国家合作,抓住RCEP实施机遇,强化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打造内陆自由贸易港。
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长江与嘉陵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跨省市碳排放权等市场化的交易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绿色示范企业、园区,打造绿色金融产业园等。
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最优营商环境,释放区域发展活力。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股份合作等市场化模式和土地跨区域一体化开发,建设万-达-开、泸-永-江等跨区域产业合作园。此外,还需建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促进“渝快办”和“蓉易办”联网互认。(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