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情况,分别选举产生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8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2位来自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入驻高校院所的科研带头人龙腾、杜修力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截至目前,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定向招聘核心人才、属地组建基础团队”的引才方式,累计组建科研团队110个,集聚高端科研及创新人才1500余名,其中,博士500余名,院士增至14名。
据了解,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以引育留用人才为重点,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通过人才协同,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培育造就一批智能人才、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创新驱动“源动力”,加快打造重庆高端人才集聚地。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实验室场景(供图)
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领军人才。
同时,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健全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打造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进一步推动优化激励评价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积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人物介绍
一、龙腾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IEEE Fellow、英国 lET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IEEE信息物理系统专业委员会杰出领导力奖、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等奖励和荣誉。
担任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信号处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技术首席、863重点项目首席专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出版学术著作3本,发表SCI检索论文130余篇;牵头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发明特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8项。创办了IET国际雷达会议和IEEE信号信息与数据处理国际会议,作为中国学者首次在IET雷达、声呐、导航期刊撰写editorial,并受邀在多个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二、杜修力
杜修力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战略科学家、北京学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资助或荣誉称号。杜修力教授于199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调入北京工业大学任教。杜修力教授长期致力于工程抗震研究及工程实践,在结构-地基-围埋土体耦合抗震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杜修力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集成、创新群体,科技部 973 和科技支撑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5 项,其它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项(其中2项排名第一、3项第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2项排名第一);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 6 部;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 21 项(含国外专利 4 项);参编完成国家或行业规范/标准 5 部。已培养毕业的学生中,2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 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