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易小光:如何构建重庆“十四五”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

市政协委员易小光:如何构建重庆“十四五”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1-24 16: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22日,重庆市“两会”举行专题“云”记者会,邀请代表、委员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建言献策。

重庆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表示,“十四五”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区域发展也将呈现新的发展局面。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担负着“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简称发挥“三个作用”)的历史使命,必须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发挥“三个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塑造发展新优势。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具有强大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引领重庆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一是坚持高标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科技创新中心,从基础构建、创新生态、重大科技设施布局等方面着力,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二是营造科技发展软环境。构建全链条式科技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体系,引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打造面向全球、面向全国的开放性、国际性科技特区。

二、推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智能重镇”建设,突出“芯屏器核网”,打造智能产业集群;推进传统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引导企业升级数字化装备,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强智能制造技术供给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四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施“千年良田”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三、优化“一区两群”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区两群”国土空间格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一是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主城都市区作为全市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都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地,着力实施“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优化都市区功能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建设国际智造之都、国际交往城市、国际消费城市、国际宜居城市。二是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绿色发展。重点体现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江城”与“山地城市”城镇化、生态产业体系和大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三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四、大力推动开放与区域合作,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国际要素聚集辐射功能、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走在西部地区前列,充分发挥两江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重大平台作用,畅通国际大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打造内陆口岸高地,“走出去、引进来”,构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二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加快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渝东北与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渝西与川南地区融合发展。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是加强国内合作。加强与西部地区协同发展,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推动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绿色发展协作,努力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深化与中、东部地区战略互动,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是突出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业。二是推动服务业绿色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等绿色服务,促进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三是推动农业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

六、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公共服务及基础能力水平,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二是提高社会发展及公共服务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全市健康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及老龄化趋势。三是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提高法治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