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协调力度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提案》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协调力度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提案》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25 13: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23日,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协调力度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提案》,这份联名提案中建议对内陆口岸开放给予更大支持,正式开放重庆、成都铁路口岸,并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优先建设。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指导、全力支持,东盟国家密切关注、积极互动,沿线13个省区市和湛江市迅速行动、加强配合,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谋划,主动作为、务实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已经完成顶层设计,多数沿线省区市形成实施方案,高质量建设陆海新通道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和政策保障细化明确,中央部际协调机制、地方省际协商机制框架基本形成,主通道建设、运营组织中心和配套物流设施加快建设和整合。

中国西部由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

2019年10月13日,西部12个省区市,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的代表齐聚重庆,共同签署了《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朋友圈”扩大至“13+1”个省区市,也意味着通道的合作共建之路越来越宽。

今年全国两会前,重庆市政协发函给了除重庆之外的西部省区市和海南省,这份联名提案得到了西部兄弟省市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并同意联名提出这份提案。

这份联名提案中提到,总体来看,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以来,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联名提案提出,陆海新通道在基础设施、政策保障、扩大开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主要是铁路网络建设滞后,公路通行效率、港航设施及集疏运体系等基础设施短板突出,运输组织、多式联运效率、通关便利化、物流综合成本等关键指标对通道建设支持带动性尚弱,国际合作和政策创新有待强化,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力度需要加强。

联名提案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通道能力和枢纽功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将渝贵高铁、涪陵至柳州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尽快启动前期工作;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加大对重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将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纳入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交通运输部和国铁集团共同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优先建设。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投融资和铁路运价支持力度。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支持力度;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牵头,争取由中国投资公司、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共同出资,组建陆海新通道(国际)投资母基金,加大对通道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支持;由国铁集团牵头尽快出台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量价捆绑政策,放宽政策覆盖的站点、线路和货物品类限制,进一步优化车流组织,在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及沿线省份重要物流节点设立集装箱还箱点。

三是提升开放能级,扩大通道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加强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方面的顶层设计,建立与东盟国家合作机制,支持内陆地区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南向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由海关总署牵头,加强与通道沿线国家的关际协作共建,推动信息互换、监管互任、执法互助,并对内陆口岸开放给予更大支持,正式开放重庆、成都铁路口岸,设立进口粮食、肉类等指定监管场地,建立内陆与沿边沿海口岸之间的转关货物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应转尽转。

四是加大统筹力度,形成中央总体协调和地方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跨区域重大项目和事项顺畅开展。提升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效能和区域合作水平;推动省际协商互动,定期召开省部联席碰头会议;探索相关共建省区在重庆联合办公;推动《多式联运法》立法研究,健全多式联运标准体系;推进铁路运单“提单化”,支持开展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依托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联合通道其他枢纽节点,统筹铁路、水运、海关等监管部门和跨境贸易关联机构数据,建设统一开放的通道公共信息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快编制“西部陆海新通道指数”方案。(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