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人才培养与行业实践融合,10月25日,第二十届(2025)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在西南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00余家单位的1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西南大学,深入探讨多学科交叉融通新趋势、数智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的路径,并就教育理念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展开交流。
本次会议以“融合•创新•赋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管理学科高水平建设”为主题。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领域内专家学者聚焦学科前沿与实践创新先后发表核心观点。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教授在《数智化视域下人文与经济共融互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认为在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数智化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李昶研究员在《“十五五”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的报告中,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出发,指出文化和旅游要持续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优化全域旅游格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中国之旅品牌形象,以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张海燕教授在《数智时代文化管理人才培养新范式探索》的报告中,分享了西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兴办背景与发展历程,提出了关于数智时代文化管理人才培养新范式的思考。
会议同步设置五个平行论坛,与会嘉宾分别围绕“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区域文化产业创新”“文化旅游与新生代文化消费”“数智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数智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展开深度研讨。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文化旅游与新生代文化消费”平行论坛上,多位来自多所高校经济、管理、文学等领域的师生及研究机构人员围绕文旅产业多元方向交流分享。
海口经济学院文创学院教研室主任董德皓就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赋美+艺术美陈”驱动品牌IP价值重构作主题分享,指出“融合”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体育赛事已突破“竞技载体”单一属性实现“文化传播+情感共鸣+体验消费”的多维度融合;而“创新”是IP价值提升关键引擎,行业竞争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艺术美陈+文化赋美”等创新形式成IP运营新抓手。
“数智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平行论坛上,当海口经济学院本科学生翟浩宇以《AI视域下高校传统文化创意管理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为题作交流分享后,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全国文化培训基地特聘专家、全国文化管理学科联席会议秘书张黎敏教授评价道:“翟浩宇同学作为全国文化管理学科联席会议举办以来第一个本科生做学术报告,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对专业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思考。他让我们看到,数智时代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仅有坚实的现在,更有充满活力的未来。”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对外经贸大学吴承忠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孙传明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李辉教授、山东大学高迎刚教授、山西财经大学张黎敏副教授依次汇报研讨成果,最终凝聚三大核心共识:一是数智化与人文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文化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人文、艺术、经济、管理、技术的交叉融通,充分重视新生代文化消费等新的现象;二是学科创新要“顶天”“立地”,既要从宏观方面切入,关注文化政策和文化战略,也要扎根大地,聚焦具体领域,关注数智赋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切实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实践;三是新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革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
此次会议为全国文化管理类学科领域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主旨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平行论坛的专题研讨为解决学科发展实际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不仅成功凝聚了共识,更在承前启后中为今后的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下一届会议将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
(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