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当天上午,位于重庆的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前往市沙坪坝区石井坡社区举行义诊,将心血管健康知识与急救技能送到不同人群身边。义诊现场,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心梗患者呈明显增加态势。如果遭遇心梗,市民要及时前往具备救治资质的医院,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感谢你们当时的果断,让我转危为安。”当天的义诊现场,朱平遇到了一名“老熟人”,家住石井坡社区的市民周鑫(化名)。现年30岁的周鑫是一名财务人员,有痛风病史。他平时不爱运动,几乎每天都要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去年6月中旬,周鑫在家里突发胸痛,大汗淋漓,全身都湿透了。那时他正忙着加班赶报表,心想忍一忍就过去了,便坚持继续工作。但胸痛一直没有缓解,他赶紧在家人陪同下,前往西南医院就诊。到达西南医院时,周鑫胸痛难忍,表情痛苦。医护人员立即对他进行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需马上实施手术。当晚,周鑫通过绿色通道被紧急送往手术室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朱平为周鑫打通闭塞血管,帮助他转危为安。
事实上,类似周鑫这样年轻的心梗患者,西南医院还接诊了不少。“很多人以为,年轻就不会得心肌梗死,这是一个致命误区。”朱平介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近10年来,45岁以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年均增长7.5%,25岁到44岁发病占比从3.5%升至6.8%。
“心梗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人经常‘高压+透支’,致血管内皮受损,斑块堆积。”他提到,近年来,像周鑫这样年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越来越多。连续熬夜、焦虑失眠,会让血管持续痉挛、血脂升高,加速斑块形成。每天久坐超10小时,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50%,加上饮食不规律,长期摄入高盐外卖等,易导致血脂血糖升高,血管受损。
“面对急性心梗,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忍。”朱平提醒,心梗发作前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典型表现是突然出现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程度剧烈,同时90分钟内开通血管,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心脏破裂、致命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他提醒,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出现心梗,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让患者保持平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因恶心、呕吐物导致的窒息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应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尽快采取专业的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
朱平还提醒,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和急救要避免以下误区,以防延误治疗:误区一:没有胸痛就不是心梗。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但部分患者也可能表现为牙疼、下颌疼、肩膀疼、胃疼等其他部位的疼痛。如果牙齿、下颌、肩膀等部位出现没有诱因的持续性剧烈疼痛,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误区二:发生心梗必须服用硝酸甘油。硝酸甘油主要用于缓解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无效。误区三:等待救护车不如自行去医院。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乘坐救护车前往医院,而不是自行前往,以避免途中发生意外。误区四:扶起摔倒的心梗患者。如发现疑似心梗患者,应让其就地平躺或坐下,保持舒适姿势,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预防心梗,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熬夜、夏季贪凉等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朱平说,此外,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便秘、饱餐等,也会增加心脏负担。建议大家平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规律作息,尽量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久坐,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合理膳食,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低盐、低脂、低饱和脂肪酸饮食;戒烟限酒。需要注意的是,既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若发现已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要积极控制体重、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坚持服用药物,定期随访。
(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