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大江奔流】产业、人才、生活、生态 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看效果•大江奔流】产业、人才、生活、生态 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2-24 14: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22日,“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行进式采访报道组来到重庆两江新区重要的智慧科技创新平台——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了解其如何抓好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成为人文、智慧、科技融为一体的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景观效果图(供图)

据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负责人介绍,团队于今年5月搬入协同创新区过渡用房,目前,已建设了10个平台,招录科研人员250多名,主要聚焦在以院士领衔的有关兵器、车辆、信息、新材料、智能化大数据等五大方面的科研。日前,

正在推进新体制雷达试验场建设,正在两江新区进行选址,力争申报地基天文雷达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平台。还将积极谋划国家先进储能重点实验室重庆分中心。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将计划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今年下半年,创新中心分别获批设立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入站博士后33人。

“政府为科研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环境。”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各种条件和政策支持。此外,创新中心目前已经获批50多项科研项目,不管从国家的项目到与各单位联合申请的项目,获得的政府支持都非常大。”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吸引国内外30家科研院所入驻,部分科技成果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

今年2月,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打造的汽车毫米波雷达项目正式落地两江新区,将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更灵敏的“嗅觉”,预计3年内产值将突破1亿元。该中心落地以来,已经与长安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正推进汽车雷达、三峡库区边坡灾害监测等10余项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

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扎根两江协同创新区后,与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机组功率10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目前双方正合作开发风电制氢技术、拓展海上风电产业链。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携手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光电协同创新中心,相关科技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科研人才稀缺一直是制约重庆创新发展的短板。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载体,通过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实现科研人才“外引内育”,成为两江新区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教授及其团队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后,推动汽车雷达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服务重庆汽车产业,有力推动了相关科研人才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App,即可远程指挥船只清理湖面垃圾,船只完成清理任务后自动返回。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内的明月湖,由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自主研制的无人驾驶清洁船可实现90%以上水面的自动化清理。

预计到2022年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0项、申报发明专利400件。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的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据了解,早在规划伊始,协同创新区就致力于探索产、城、景有机融合的创新资源集聚模式,以智能化、国际化的配套服务提升区域活力,充分遵循场地原有山水格局,有机联动区域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着重打造协同启航港、健康运动湾、明月汇流园、生态会客厅、溪谷林境廊、崖壁探索林等六大景观片区。

主要承担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景观规划及主题策划工作的主创设计师、AECOM中国区规划设计与经济副总裁梁钦东曾表示,两江协同创新区设计尊崇自然、绿色发展,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理念,构筑一个融于山水的创新园区,共建一座融合科研、生活、生态的协同共生之谷。

去年9月5日,两江协同创新区举行景观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出炉的景观规划方案指出,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构建“一带、六廊、多斑块”的生态系统体系,通过对植被动态的适应和模拟调整山林地貌的生长演化,修复并复育原有稀疏植被林地,建立立体的山林、水域、台地、城市四大类生境圈群落,同时,依托明月山汇入的自然溪水及原生山林地貌,践行立体海绵管理系统,创建“一个明月生态湖,六种水环境景观”的生态水系统模式。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域内,立体蓝绿生态空间将占据7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未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实现90%以上“公交+步行”绿色出行,搭建公共空间全覆盖的“五分钟科研生活圈”“十分钟生态体验圈”。(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