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将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 重庆大学牵头设计“月面微型生态圈”将登月球

去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NASA空间站中培育出了一朵百日菊,成为第一株在外太空开放的花朵。明年年底,科普载荷“微型生态圈”将被放置在嫦娥四号的着陆器上,被一起送上月球。

人类将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 重庆大学牵头设计“月面微型生态圈”将登月球

来源: 华龙网
2017-06-12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嫦娥四号科普载荷实验生长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6月12日16时10分讯(见习记者冯司宇)去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NASA空间站中培育出了一朵百日菊,成为第一株在外太空开放的花朵。今(12)日,记者获悉,由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设计的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将作为计划明年发射的嫦娥四号“乘客”,首次被送入月球表面,人类将有望实验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

究竟为何物?揭开“月面微型生态圈”的神秘面纱

类似一个圆桶,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由铝合金制作……今日,记者在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看见了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初样件,别小看这个小小的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里面将放置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培养基、制冷片、加热片、照相机以及控制元器件等多种物品,加上外面的保温壳总重量共3公斤。

通过“桶盖”的光导管导入月球光线,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水和二氧化碳;昆虫卵则会生产出植物需要的二氧化碳和粪便等垃圾,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低重力、强辐射条件下植物的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开花的全过程,或虫卵孵化、幼虫成长发育、破茧成蝶,验证月球环境下种子的呼吸作用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月面微型生态圈”将登陆月球的100天时间里,它将实现自身的微型生态循环。

究竟能否开花成功?研制过程顺利难题被消灭

  “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工作原理图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表示,“月球有很多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矿产资源,因月球没有大气层,其昼夜温差极大,从零上一百多度到零下一百多度,此外,所有物体处于微重力状态。”因此,对月球进行深空探测以及人类如何在月求生存,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科研项目。

为什么会选择放置马铃薯种子和拟南芥种子?因为拟南芥种子生长周期短便于观察,而土豆能够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为人类的生存做保障。“研制科普载荷“微型生态圈”的两大难题,一是温度控制,不能过高过低,必须做足保温措施,二是能源难题,罐子需要电,在白天电池会通过总体太阳能电板自身提供,但晚上因没有阳光,就需自身携带的电池供给晚上的电量需求。”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师张元勋解释道,但通过反复调研、理论分析、实验与模拟,这些难题正在被消灭。

“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生物学实验,我们的目标是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信心满满地表示,两年多的研究时间里,重庆大学在校内外遴选了机械、控制、环境、生物、材料、能源、光学、通信等多学科交叉的研发团队,目前研制工作开展顺利。

明年年底,科普载荷“微型生态圈”将被放置在嫦娥四号的着陆器上,被一起送上月球。“届时,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的生物实验,并通过信号传输回地球,向全世界人民首次直播展示动植物在月球表面生物生长、光合作用等生物学原理,可为以后建设月球基地提供依据。”谢更新还表示,这将激发我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探索宇宙的热情,并大大提高我国在深空探测的影响力和扩大重庆在国际上的影响。

(冯司宇)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