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忠(右)为工作室学员作示范讲解。 通讯员 张娜 摄
张永忠用自制的小尺子测量螺丝钉长度。 通讯员 张娜 摄
张永忠正在检查发动机零部件。 通讯员 张娜 摄
【开篇语】
择一事,终一生,守一行,爱一世。山城匠人们或躬身于街头巷尾,或奋战在生产车间,或埋首在工作室里,虽然技能和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同样的匠心。他们凭借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传承、坚守、钻研、创新,追求极致的技能,打磨完美的作品。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重庆制造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蜚声海外。
今起,华龙网联合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新闻学院共同推出《新闻1+1——山城匠人》系列报道,由华龙网记者带领学子们深入市井生活,寻重庆“非遗”传人,展现重庆匠人“独具匠心”之处,深入企业一线,访技术达人、问岗位标兵,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华龙网5月15日16时27分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通讯员 刘岱松 陈佳 张娜 赵灿 王娇 张丹丹 凌超)“我眼睛不好,辨别这些螺丝都是靠手摸的。”说这句话时,张永忠身边围着一群如他一般身着“长安汽车”字样工作服的年轻人。只见他拿起一枚螺丝,用食指和大拇指细细捻着,手指从螺丝头慢慢地摩挲到螺丝尾,接着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只随身携带的小铁尺,将两者放置在桌上,并在一处,紧密贴合。他眨了眨眼睛,又俯身凑近了看,“嗯,对了。”
工作有精度:300多个螺丝规格烂熟于心
53岁的张永忠是一名发动机维护师,今年是他在长安汽车工作的第33个年头。这些年,他的腿脚早不如往日利索,眼睛也近视了,像以前那样为技术难题攻关熬夜,也吃不消了。但关于发动机的一切,他早已烂熟于心,“发动机就像我的儿子。”随意拿起桌上一颗螺丝,就能说出它的长度、口径、安装位置,甚至连该转几转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块随身携带的小铁尺,是张永忠从卷尺上剪下来的。在做发动机拆装工作时,很多零件有细微的误差,不易被发现,他就靠这把小尺子来分辨。
久而久之,小尺子上场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一台发动机有300多种螺丝,张永忠能记得毫厘不差。“毫厘必争,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张永忠这样告诫身边的年轻人。
坚守有温度:几十年如一日攻关克难
工作早年,一碰到难题,张永忠常常干个没日没夜,直到问题解决。“甚至几天不回家,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没得电话,托人给家里说一声,就算是给家里一个交代了。”张永忠感慨,“现在好多了,有手机微信可以联系。”谈起当年,张永忠仍然对家人有些愧疚。
睡眠时间不足、饮食不规律,全身心像发动机一样不停地超负荷运转……张永忠数不清有过多少天这样的日子,“每次找出问题所在,攻克难关,心里那种成就感,甭提了!”
病痛也无法阻挡张永忠对工作的牵肠挂肚。2005年,张永忠已经是厂里的老专家。那一年,他因为双腿股骨头坏死住院手术。结果手术做完还没多久,他就拄着拐杖出现在了工厂的大门前。
“当时厂长对我说,如果放我进去了,上头的领导是要批评他的。”厂长劝张永忠在办公室里坐着多多休息,别去一线工作,太过辛苦。但一个不注意,他又跑到了生产线上。“真的闲不住,只有这样心里才满足。”
做人有高度:从未享受过的“副总裁待遇”
努力工作,勤奋钻研带来了技术上的精进,张永忠根据自己的经验独创了“望、闻、问、切”检修法,成为发动机维修绝技,在全国推广。
2011年9月,长安汽车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 “张永忠发动机装调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多年来,以他名字命名的服务小分队和发动机工作室先后走访了全国数百个服务站,帮助解决的维修难题不计其数,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全国性的荣誉纷至沓来。
因为张永忠的卓越贡献,厂里要给他安排了副总裁的待遇:一个电话就可以专车接送,坐飞机都不用签字……谈到这些,张永忠连连摇头,“我从来没打过那些电话,内心还觉得自己是个基层工作者。”
张永忠从不摆架子,工作室里的成员代渝海最有体会。一天早上,代渝海推开办公室门时,发现自己的水杯口正升腾着热气,有人给自己泡好了茶。诧异之余,他看到张永忠提着刚烧好的一壶热开水,往返于每个人的座位。
“哪能让师傅泡茶呢?”代渝海有些不好意思,连忙上前,张永忠却说:“我来得早嘛,举手之劳”。师傅这么一说,反而让代渝海愧不敢当,从此以后都早早来上班,自己动手泡茶。“师傅真的是个特别随和的人。”代渝海感叹道。
传承有热度:为传授技术自学新技能
张永忠扮演得最多的,是老师这个角色。“认识的不认识的,发动机出问题了都会给我打电话。”张永忠也乐得指点,“老是讲理论是肯定不行的,要多讲实际案例。”
为了传道授业,张永忠很拼。以前打字都不熟练的他,现在手速飞快,偶尔还发过去两张带箭头的指示图——图片编辑这项功能他自己研究了好久。他说:“知识和资源要共享,互相交流才有提高。”
在教厂里的年轻人时,张永忠有时也犯难,“现在的娃儿自我意识比较强,有的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在他看来,老一辈工人和现代的年轻工人比要稳重很多,“也许他们还没有真正爱上这个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把工作做好。”
在张永忠工作室的会议桌上,摆了一桩“铁人”王进喜的雕塑。这个在一线坚持了33年的老工人,无时不刻不用言传身教,向外界诠释着自己的坚持和严谨认真。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以张永忠为代表的基层工人们,踏踏实实工作,靠着手中和心中的标尺,坚守着那一份匠心,推动着国家发展,也规划着自己的美好未来。
推荐